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
2012-11-19
母婴宝提供 (www.360myb.com)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我们成人需要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认真关注的。因为心理问题有时候看不见摸不着,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此关注宝宝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的父母越来越难以细致入微的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很多父母等到宝宝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了才猛然发现问题,却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做父母的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还有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1、从五个方面关心宝宝的心理发育。
(1)不同年龄的宝宝,心理特征各有特点。由于孩子处于不断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期,他的心理特征也在变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喝能睡就可以健康成长,实际上孩子一来到人间就有他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且随着他的成长逐渐形成每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特征,当然这种特征每个孩子都不完全一样,父母平日要多观察和体验,通过孩子的哭笑、眼神、呀呀之语、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
(2)心理教育不可错过时机。当孩子发展到一定年龄段,父母要根据他的心理特征来指导他,错过了孩子的发展阶段,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障碍的隐患。
比如孩子两岁了,吃饭时看到大人拿筷子吃饭,他的好奇心就促使他想拿筷子吃饭的念头,因为拿不好筷子而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如果父母立即生气,训斥他或打骂他,这不但毁了他的好奇心,而且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后孩子不敢自己主动吃饭,靠父母喂,长期以往,这种依赖思想到很大了都难以改变;孩子受到打击,其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就会受阻,孩子的好奇心丧失,凡事不愿动脑,听凭大人摆布,从而形成思维缓慢,大脑反应迟钝等不利结果;孩子受屈得不到安慰和鼓励,他就会封闭自己,不与他人交流,孤独感逐渐形成。
(3)发现宝宝有心理问题,应及时矫正。专家表示,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有孤独症等心理问题,就应咨询心理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正,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很多时候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或强硬态度,往往贻误了治疗孩子的最佳时机,而使得孩子的病情加重,让孩子终身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挽回他的健康。
(4)用爱心、赞扬和忍耐来帮助“孤独”的宝宝。如果孩子真有孤独症的症状,父母千万不要急躁,要用爱心、耐心和赞扬来帮助自己的孩子,与心理医生配合治疗。孩子患有这种症状,他是受害者,他的许多言语和行为与常人不同,父母绝对不能嫌弃、埋怨、发脾气或打骂孩子,要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对他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应给予极大的鼓励,但对他的错误和固执,不能发火,要有耐心一点点改变他的言语行为和内心思维。
治疗时,父母要配合好心理医生,最好自己先学习一些相关知识,懂得怎样来教育训练好自己的孩子。只要耐心爱护,训练方法得当,轻微症状过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得到康复。
(5)多抽时间陪孩子,尽养育的责任。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就行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还有些父母以为把孩子交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或者因为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做父母的一定要牺牲一点社交时间,在家里陪陪自己的孩子。孩子在爱、拥抱和亲切的环境中,才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2、为宝宝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宝宝的完整健康,包括良好的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状态。就是说健康有三要素,一是无躯体上的疾病与残缺,二是无心理疾病,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入到心理健康内的)。
其实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难,难的是您是否具备正确的观念和有效方法,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设利于他健康成长的环境。目前,一些幼儿中存在着某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引起这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是父母不关心孩子,相反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这其实就是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做法。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抚爱。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孩子满足与温暖,使孩子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正确的爱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溺爱的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2)充实的生活。孩子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只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和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都会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3)平稳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应全力为孩子创设平稳和谐的环境,平和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孩子容易适应,而不至于产生心理不健康。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的心理发病率。家庭成员切勿在孩子面前指责、争吵。
(4)艺术的陶冶。艺术的陶冶促使孩子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孩子喜爱的,用以陶冶孩子情操、发展孩子智能有显著的效果。文学也是孩子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孩子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5)健康的躯体。健康的躯体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更需要后天的营养、保护和锻炼。要使孩子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孩子有健康的身体。
如果您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为孩子提供充实的生活,创设平稳的家庭环境,注重营养搭配,适当的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话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艺术熏陶,相信孩子的心理一定健康,一定会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3、如何帮助宝宝消除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当预计到对自尊心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或由于某种情境使人发生内心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安状态。幼儿的焦虑主要是怕失去母亲的保护和爱抚,自己的愿望和家庭、社会的规范发生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对某事某情境感到羞耻或怀疑,以及被迫对自己试着要做的事感到内疚等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些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儿童消除焦虑心理: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原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怀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不包办代替。
相关知识
相关问答
赶紧评论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