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如何进行护理
2012-11-27
母婴宝提供 (www.360myb.com)
1、消化系统的变化及饮食。产后1-2日内常感到口渴,喜进流食或半流食,可给予稀粥、面条、蒸鸡蛋羹、馄饨,开始应少食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产后因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加上产后活动少,易发生便秘,应于2-3天开始增加水果和蔬菜及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多汤汁饮食。
2、泌尿系统的变化及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肌张力降低,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原因,容易发生尿潴留。产后或取尿管后3-4小时帮助产妇大量饮水并排尿,排尿困难应诱导:热熏会阴部,听流水声。平时也不可使膀胱过度憋胀,应及时排尿。
3、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避孕措施。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来潮,平均10周恢复排卵。哺乳平均4-6个月恢复排卵,月经来潮时间不等,但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必须注意避孕。产褥期内禁忌同房,于产后42天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4、产后体温变化及护理。产后最初24小时内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不哺乳者产后3-4天出现乳房胀痛,体温可达38-39℃,一般仅持续数小时,因乳腺管不通致使乳房形成硬结,不哺乳者可于产后第2天药物退奶。哺乳者应用温热毛巾敷乳房并按摩,促使乳汁通畅。产后饮水较多常影响体温,应于用餐、喂奶、大量出汗后30分钟再测温,测温前先擦干腋窝。
5、产后恶露的观察及护理。产后2小时回病房,应按摩子宫,注意观察阴道出血量,正常应稍多于月经量,有小血块,这叫血性恶露。产妇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喝些热饮可缓解。1周左右恶露变为淡红似浆液,即浆液恶露。约2周后变白色恶露,约持续2-3周干净。若子宫恢复不良,恶露量多,持续时间长并有臭味,需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6、会阴护理。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2/1000新洁尔灭液棉球擦洗外阴,每日2-3次。平时尽可能保持外阴清洁干燥。会阴有缝线者,每日检查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硬结及分泌物。平时尽可能取会阴伤口对侧卧位,避免恶露浸泡伤口。长时间仰卧位可导致子宫后位,引起产妇腰疼。
7、乳房护理。产后24小时内,每1-3小时哺乳一次,通过新生儿吸奶动作刺激泌乳。最初只需3-5分钟,以后逐渐延长至15-20分钟,每天8-12次,让新生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第一次哺乳前,应将乳房乳头用温肥皂水及清水洗净,以后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擦洗乳头,母亲洗手。哺乳时,母亲及新生儿均应选择最舒服的位置,防止乳房堵住新生儿鼻孔。哺乳后将新生儿抱起轻拍背部1-2分钟,排出胃内空气以防吐奶。哺乳期以10个月至1年为宜。
8、乳房胀痛及乳头皲裂护理。产后2-3天不按时哺乳者,会出现乳房胀痛,因乳腺管不通致使乳房形成硬结,可服用散结通乳中药,常用方剂为柴胡(炒)、当归、王不留行、木通、漏芦各15克,用水煎服。同时用温热毛巾湿热敷配以揉乳房,促使乳汁畅流。
初产妇或哺乳方法不当,容易发生乳头皲裂,轻者可继续哺乳,每次哺乳后应在皲裂处涂以乳汁,或涂敷10%复方安息香酸酊或10%鱼肝油铋剂,于下次哺乳前洗净;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并涂以上述药物,或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9、母亲喂哺时有哪些常用的体位。母亲心情愉快轻松,体位舒适才有宜于乳汁的排出,无论婴儿抱在哪一边,婴儿的身体应朝向母亲,并与母亲身体紧紧相贴。
(1)卧位:侧卧式、俯卧式。一手托住乳房,一手扶着婴儿,注意不要将婴儿的头压在母亲手臂上。
(2)坐位:可坐在椅子或床上。座椅的椅背不宜后倾,喂哺时母亲紧靠椅背,以使母亲背部和双肩放松,双膝上用枕头支托婴儿,足底用脚凳,以帮助母亲身体舒适松弛,有益于排乳反射。
(3)环抱式:适用于剖宫产及双胎婴儿,可避免伤口受压疼痛,也可使双胎婴儿同时受乳。
10、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1)用母亲乳头刺激婴儿上嘴唇,诱发觅食反射,使嘴张开,将大部分乳头和乳晕含入婴儿口中。
(2)宝宝面颊隆起,嘴唇突起。含接时可见到下唇外翻,上乳晕比下乳晕露得多。
(3)有慢而深的吸吮,有时会暂停,可看到吞咽动作,听到吞咽的声音。
11、正确的挤奶手法。(1)将大拇指和食指对称地放在乳头根部下方2厘米的乳晕上,其他三指托住乳房。
(2)食指向胸壁内方向轻轻下压(不可压得太深,否则将引起导管阻塞),压力应作用在乳晕下方的乳窦上,再挤,手指固定,不要在皮肤上移动。
(3)反复一压一挤,按照同样的方法,更换位置,依次挤压所有的乳窦。
(4)注意不要挤压乳头,压或拉乳头都无助于挤奶。
(5)一个乳房挤压3-5分钟,换挤另一侧乳房,反复交替,双手可交换使用,以免疲劳。
(6)挤奶的持续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挤奶前应洗净双手,用温水清洗乳头,准备消毒的容器接奶。
相关知识
相关问答
赶紧评论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