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音乐能力的培养
2012-11-27
母婴宝提供 (www.360myb.com)
近1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热”也不断升温,上海就有琴童几十万余人。望子成龙的家长有的希望把宝宝培养成专业钢琴家或业余爱好一专多能,有些则是攀比,认为只有学钢琴才能“提高档次”,逼着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宝宝练琴,使教师、宝宝、家长都吃尽苦头。
音乐才能如何早期发现和培养已经提到日程,现将问题分三部分来谈。
1、天资与环境。音乐天资与人的其他能力的先天素质一样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也有音乐环境熏陶的差异,二者往往同时兼有。喜爱音乐或从事音乐工作的父母不但自己具有的先天素质可以遗传给宝宝,他们自身的喜爱和从事的工作,也会给宝宝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使宝宝受到熏陶。
父母在听音乐时的表现和欣赏方法会让宝宝模仿,在音乐实践上如反复练习唱歌和演奏会留给宝宝深刻的印象,增强宝宝的音乐记忆和音乐感受。反之,有些人并不喜欢音乐,但按时为宝宝做音乐胎教,带着胎教器让胎儿去听,婴儿出生时具有的音乐能力由于后来得不到系统强化,会在几个月内渐渐消失。
另外有些家长年轻时没有机会接触音乐,在胎教时努力去补救,为了宝宝去学唱宝宝们爱唱的歌曲,自己从中提高了音乐能力,也为婴儿创造音乐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2、音乐能力的类型和表现。音乐能力有三种:音乐感受力、音乐的节奏感、音乐记忆和表现能力。
(1)音乐感受能力,包括音乐听觉和情绪感受两部分。如果先天缺乏听觉当然不可能有所感受。音乐听觉的要求比语言听觉高,能听出音的高低,音的方向是渐高还是渐低的,例如C调中123就是渐高,321就是渐低。音的组成是1个、两个、3个还是4个,如C调中1是单音,13是双音,135是3个音,135i是由4个音组成的。区分音的组成即是有鉴别和弦能力,和弦有许多种组成,有些使人感到是音乐小段或成段的终止,有些使人感到还要继续。区别音的组成要经过一段训练,有些宝宝通过短期训练就能掌握,另一些宝宝虽然学习了相当时间还不能掌握。有人对变调非常灵敏,有些人竟完全不能觉察,这是音乐感受能力不同所致。
某种音乐对一些人是一种享受,而对另一些人是讨厌的噪音,这是感受的选择性问题。音乐是一种不用翻译的语言,有时使人跃跃欲试,翩翩起舞;有时催人泪下,有时像暴风骤雨,有时像旭日东升。音乐使人产生的感受大致相仿但程度不同,有人如醉如痴十分投入,有人却平平淡淡。
有人认为音乐感受能力完全是先天遗传的,不能改变,但现在经研究证明它会在培养下渐渐提高。例如区别半音和变调的能力,如果在3岁之前经常听到有半音的音乐或伴奏,或者随琴唱出半音和变调,这种能力会固定下来终生享用。如果3岁之前缺乏这种培养,过了7岁就难以再学会这种本领。辨别和弦能力与后天培养更有密切关系,不过年龄要求可以放宽。
宝宝的音乐感受能力受父母影响很大,父母喜欢京剧宝宝也很会欣赏,宝宝会随着学习各种唱腔和表演。父母喜欢古典音乐、歌剧、流行音乐,也同样会影响宝宝。当父母有感受时会从表情和言语中流露出来,就会引导宝宝进入境界。难怪有些宝宝在音乐中引出种种幻想,如同置身其中,在听的过程中脸部表情和动作都有种种变化。缺乏音乐环境长大的宝宝不可能有这些体会。
(2)音乐的节奏感,音乐中有些声音的强弱和时间长短有周期性规律的变化,构成音乐的节律,在乐谱中将几个音符纳入1小节之内。旋律每小节有两拍、三拍、四拍不等。在每小节的头一个音往往成强音,第二或第二、三个或第二、四个成为弱音构成了节拍。有些宝宝很快能识别旋律为二拍、三拍或四拍的,另一些宝宝就不能。由于较快识别旋律的节拍就便于将自己会唱的歌谱写出来。音符节拍还分全音,1/2,1/4,1/6,1/8,1/16,1/32等,休止符也有时间之别。很快识别节拍的宝宝就善于视唱,能看谱按节拍唱出旋律,对学习声乐和弹奏乐器都十分方便。
节奏感是先天的还是学来的?听旋律拍手打拍子谁都会,似乎并不难学。当然完全不学习是根本不可能懂得乐谱上的节奏和自己谱写曲子。但是有些宝宝学习和掌握得很快。另一些宝宝学了几年钢琴也还不能掌握,时常在节奏上出错而影响进度,要弹出自己会唱的曲子有时也感到困难。
(3)音乐记忆和表现能力。宝宝们都喜欢学唱别人会唱的歌,也会跟着收音机和电视唱歌。当听到旋律马上就想起这是什么歌,曾在哪里听到过,这些都是音乐记忆。音乐记忆力好的人学习就会十分方便。有一位盲人,她用左手读谱右手弹钢琴,马上就将旋律记住。再用右手读谱左手弹伴奏之后,两手就能弹奏。因为她没有视力的帮助,全靠记忆,这种本领就形成了她学新谱子的习惯。音
乐记忆除了记住旋律和伴奏外,身体肌肉的惯性配合也很重要。在演奏时往往全身心地投入,肌肉顺势地活动。在熟练时成了自然而流畅的动作,这就是调节肌肉的神经系统受记忆的支配称为熟能生巧。无论唱歌、演奏、指挥、作曲都要经过练习,使之熟能生巧,才有了音乐表现能力。有些宝宝唱歌走调,从听觉到声带肌肉的控制都欠协调。轮唱和几部合唱也是一种能力,有些宝宝唱歌随大流,不能坚持自己的声部独立地唱歌或演奏,以致不能参加团体的合唱活动,因此能否坚持自己的声部独唱也是考验表现能力的一个方面。有些性格懦弱的宝宝不敢坚持,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改正。
3、儿童早期音乐素质的表现。儿童的音乐能力可能比其他能力表现得早,音乐的三种能力都在1岁时能够看到,3岁时旋律听觉和节奏感都发展得相当好。音乐听觉早期表现是音乐天资良好的指标之一,但缺乏早期表现,并非缺乏音乐能力,因为早期表现取决于家庭所给予的音乐环境。完全没有音乐熏陶的宝宝在后来有计划的培养下有些人也能取得良好的成就,这与儿童的个性有关。如害羞的宝宝不敢开口唱歌。不会唱歌或爱走调的宝宝如果有良好的音乐感受力,有些人也能发展成为优秀的指挥或作曲家。具有节奏能力的宝宝在演奏中会发挥得很好。所以在音乐领域中“天资”的出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众多的琴童中有一些宝宝表现为心灵手巧,有良好的节奏感,特别擅长弹奏快节奏的音乐,在技巧练习中得分最高,音乐记忆力也良好,经常能背诵许多弹熟了的曲子,在音乐会的演奏上获得雷鸣般的掌声。在各门功课中只有即兴作曲得分中等,因为他们往往从背熟了的乐曲中找出片断拼凑,虽然能即兴做出又快又多的曲子但质量不高。由于他们的表演技巧特别优秀,老师往往着重于技巧上的提高,把他们培养成在技巧上发挥特长的获奖者。
有另一部分特别能欣赏乐曲的宝宝,唱歌走调不敢参加视唱,手欠灵巧不善于弹奏快捷的乐章,所以视唱和弹奏两方面得分都不高。但他们有良好的节奏感,会谱写出各种旋律,即兴作曲是他们的强项。他们能根据标题的要求进入境界,能反映出发自内心的声音,所谱写的曲子从不雷同,虽然作曲的量少,但质高。这部分人数不多的宝宝需要有当伯乐的父母和启蒙老师去早期发现并给以良好的培养,使他们能成为未来的聂耳和冼星海。因为谱曲需要学习许多基本功课如和弦伴奏的规律和各种乐曲的体裁等,也要学习不同作家的优点和风格,各种场面如交响乐、几重奏、协奏曲、歌剧等不同的谱写方法等。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只停留在欣赏上。
音乐艺术能启迪人的右脑,在以语言为主的文化学习期间左脑负担很重,学习音乐艺术能使人左右脑互相促进,所以一般琴童的成绩都在中等以上。启发右脑除了音乐以外还有绘画、文学、舞蹈等。父母可仔细观察,找出自己宝宝的所长,给以恰当的培养和指导。
相关知识
相关问答
赶紧评论抢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