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产后抑郁
更新时间:2015-04-03 16:24:42 母婴宝微信(myb_360)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就要当妈妈了,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喜忧参半?经过十月怀胎,你就要和日思夜盼的宝宝相见了,期待、紧张、焦虑、惊慌,加上疼痛、不适,或许,种种复杂的情绪波动和身体反应都交织在一起,你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身边的家人给你足够的呵护了吗?
对孕产妇来说,在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上的改变。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分娩早期出现的哭泣、忧郁、烦闷、不安、易疲乏、伴有焦虑等情绪障碍,多在产后三天内出现,持续一周左右。过半产妇都可能产生上述反应,但之后多数人的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反应轻的,是一时激动泪流不止,但一般24小时内可正常;症状较重的,会出现言语困难、情绪不稳、焦虑、失眠、食欲减退、易怒、紧张等不良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病症呢?生宝宝是女性的社会生活中可能引起较强精神反应的刺激之一,面对刺激,机体内也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代谢免疫过程等综合变化。
在日本,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仅为3%左右,而我国高达35%以上。产后抑郁症不单是人的个体反应,还会与患者的个性、躯体素质、生活经验、当时的机能状态、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有关。
有专家从遗传病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产后抑郁症属于内源性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遗传以及生理因素。研究发现,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女性产后抑郁症的患病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怀孕前已有抑郁症但未及时发现,其产后发病的可能性就高达30%以上。特别是一些因为没有及时治疗,逐渐变成慢性抑郁症的准妈妈,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症的重度患者,结果会走上自杀或杀婴的道路。
为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必要在产前、围产期和产后向产妇提供心理支持和必要的生理、心理知识,以便产后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1、准妈妈要注意孕期的体育锻炼,每天参加一些有氧运动,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以便机体能够适应日后繁忙的母亲角色。
2、建议怀孕期间多阅读相关知识,参加准妈妈派对、接受产前心理指导等讲座,了解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这样可减少产后6~8周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
3、家人不能对生男生女进行抱怨、指责,要为她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产前、产后环境。特别是丈夫,要多陪伴在妻子身边,协助护理妻儿。
4、认知重建以及自信心训练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产前就要大胆接受一些心理治疗。如认知治疗、放松训练,尽量避免悲观情绪,闲暇时多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以愉悦身心。
5、分娩期准爸爸要给妻子心理支持。准爸爸们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一定要多陪陪妻子,尽量少出差。最好能在生产前联系好分娩时的医院,提前准备好一些妻子住院分娩需要的资料,提前做好妻子住院及出院物品的准备,布置好出院后的家庭环境,安排好交通工具,以防情况突然发生时手忙脚乱。
在妻子阵痛时,要陪伴妻子,握着妻子的手给她以力量,喂她喝喝水,陪她说说话,减轻她对分娩的恐惧,给她以鼓励和安慰。现在有些医院允许丈夫陪产,但提醒准爸爸们,一般人在看了分娩过程后,很长时间心理会有一些阴影,影响了今后的夫妻生活。所以说,在妻子分娩的最后时段不提倡丈夫陪产。
如果已发生抑郁,为避免症状的扩大,女性产后,医院与家庭应该尽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又温馨的休养环境,耐心地教她母乳喂养的基本知识,讲解新生儿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
1、心理支持。倾听她内心深处的惶惑、不安,打开导致她情绪焦躁、不稳定的症结,比如夫妻关系紧张、婆媳相处不好、从小自闭感到孤单、生男不生女的心理暗示和长期担忧等。同时,对产妇的家属普及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获得家人最有利、最科学的关怀与支持。
2、提供生活上的帮助。鼓励在哺乳期间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特别是一些有益于女性身心保健的知识讲座。
3、药物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严重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必须入院接受治疗。
4、对已患过抑郁症的女性要更加呵护。抑郁症不是一次性疾病,约1/3的病人一生中只患一次,其余的病人在首次发病后的2~5年间会再发作。
相关资讯
相关问答
母婴宝服务平台
赶紧评论抢个沙发吧!